福建三大渔女:福建“海女”风情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海岸线蜿蜒曲折,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此,在福建沿海,男人出海打鱼,女人们则在家操持家务,承担起一家老少的家庭重任。

家庭主妇挑起全家的重担,同时也磨炼出勤劳、贤惠、善良的传统美德。

但作为女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劳作之余,也不忘了装扮自己,她们的服饰梳妆各具特色,因而闻名遐迩,逐渐形成了福建“三大渔家女”的说法。

湄洲女

福建三大渔女:福建“海女”风情

湄洲女的帆船发型

位于莆田市的湄洲岛上,因“妈祖信俗”而闻名。

岛上女性勤劳贤惠,热爱生活,有“湄洲女”的雅称。

湄洲女的头饰是典型的“帆船头”,又称为“妈祖髻”,发髻代表船帆,两侧的银卡表示船桨,红头绳表示船缆绳,头顶上的簪子表示锚。一艘船的“物件”就这样“安”在湄洲女的头上。

湄洲女穿的衣裳是清一色的“海蓝衫”,裤子则是红黑相间的长裤。

海蓝色的衣裳代表大海。

而裤子为何红黑相间呢?

红色——火热、热烈的象征。

而黑色呢?

福建三大渔女:福建“海女”风情

湄洲女的装束

据说,当地人以黑色代表着“思念”之意。红黑配色寓意着“热烈地思念”。

头饰象征着打鱼的帆船,蓝色的衣服表示大海,红黑裤子表达热烈地思念。

意即:在家操持家务的主妇热烈地思念着打鱼的亲人在蔚蓝的大海中一帆风顺。

有一句话来形容:帆船头,海蓝衫,红黑裤子寄平安。

惠安女

福建三大渔女:福建“海女”风情

惠安女的英姿

在惠安崇武半岛和小岞半岛,无论在街头巷尾或在田地里劳作甚至是海边晒网,可以看到服饰独特的女生,她们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戴上一顶黄色斗笠,几乎包裹秀发和脸颊,五官中只露出“四官”;上身穿斜襟衫,短而狭束身,袖口用红花布收紧,露出腰部和肚脐眼;下身穿着宽松肥大的黑裤(类似现代的裤裙)。这种服饰明显有别于闽南地区的穿着,别具一格,引人注目。

黄色的斗笠、花色的头巾、束腰的美感,构成惠安女靓丽的美感元素,吸引了摄影者纷至沓来。

福建三大渔女:福建“海女”风情

晒渔网的惠安女

惠安女服饰的奇特之处在于,脸颊与头发几乎包裹得严严实实,简直是保守到封建时代女子“不露脸”的传统;可是,紧身束身的上衣却又将女性身体的较敏感部位——腰部、腹部、肚脐眼暴露于众。显得不合常理,以至于有人猜测这种服饰来自异域他邦。

有人将之描述成: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许多学者在研究惠安女服饰时,也是无法作出合符情理的解释。于是,当地人将惠安女头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装饰——封建头,解释为“挡风沙、防海风、遮烈热”。可是,同为海边劳作的“湄洲女”和“蟳蜅女”为何就没有这样的头饰呢?难道其他地方的渔家女就不怕风吹日晒?

蟳埔女

福建三大渔女:福建“海女”风情

蟳埔女的发饰

蟳埔,地名,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三面环海,是一个以捕捞业和滩涂养殖为主的沿海渔村,地处晋江入海口。

“埔”,闽南方言是地名的专用词,意即“河中沙洲”或“河边小空地”。

“蟳埔”原名“前埔”,大约300年前,邻村的洋埭村民在妈祖诞辰日敬献了给前埔村一幅牌匾,错将“前埔”写成“蟳埔”,当地正好盛产红鲟,村民也乐将村名改成“蟳埔”。

“蟳”即青蟹或梭子蟹,当地许多女性以贩卖鱼获为营生,因此,外界称之为“蟳埔女”。

蟳埔女的服饰与周边闽南汉族女性有很大差异,具有自己独特的装扮。

蟳蜅女的头饰比衣着更具特色,婚后的妇女会将头发梳好盘在脑后,绾成一个圆髻,再横插发簪,把鲜花串成花环,将发簪装饰起来,色彩绚丽美观。

福建三大渔女:福建“海女”风情

蟳埔女

“蟳埔女”无论岁数多大,总是喜欢用当季的鲜花,串成花环,挂在头顶上。据称,这样可以回到青春时光,生活充满活力,表现了“蟳埔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在“蟳埔女”头饰的各种鲜花中,她们最钟爱的是素馨花,被视为“圣花”,据称素馨花是宋朝时从阿拉伯传入的。由此有人推断,“蟳埔女”可能是宋元时期来泉州经商的阿拉伯人后裔。

涨姿势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