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二战的原因是什么导火索事件又是什么?一战的偶然性大于必然性。当然,一战也有其爆发的原因。但真正的问题,不是一战为什么爆发了,而是一战为什么打成了世界大战、为什么打得如此惨烈。历时4年有余、参战30余国、卷入人口15亿、战场伤亡3000万。一战的规模之大、战况之惨,超过了当时所有人的想象。而究其原因,主要以下四条:
一是科学技术的抽风质变。
1770年以前的数千年时间里,人类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增长;1770年到1870年这100年的时间里,人类经济只有缓慢增长;而1870年到1970年这100年的时间里,人类经济出现了爆炸式增长。
而且,这种增长级别,很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因为很多的科技成就,比如电的发明和使用,只能出现一次。
而人类经济爆炸增长的原因,就是科学技术。
一战和二战,恰恰出现在这个时间段里。在一战以前,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开启了“寒武纪大爆炸”模式。而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推动了战争手段的升级换代。
首先,化石能源取代牲畜动力。火车和蒸汽轮船,让战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动性。
其次,化学工业取得了突破。芥子气、氯气的大量使用,彻底击穿了人类战争的道德底线。
第三,生产力突飞猛进。欧洲主要国家,拥有了杀伤性巨大的武器和武装到牙齿的军队。
一战前,师成为欧洲军队的主要单位。每个师拥有12个步兵营和12个炮兵营,能装备12000支步枪和72门火炮。在一分钟之内,一个师的士兵可以射出12万发子弹和1000发炮弹。
而这还不包括每个营配备的两挺加特林机枪。如果是德国师,机枪的数量还要另算。因为德国军队配备了专门的机枪连。
像这样的师,整个欧洲在一战前大概有200多个。这就是生产力给世界带来的暴力机器。
以前的碉堡能御敌,但是面对这种火力,碉堡只能被掀翻;以前的冲锋能溃敌,但面对这种火力,冲锋就是在找死。所以,一战中,士兵们统统挖战壕、当老鼠。
《未来简史》说:过去70年间,人类打破的不只是“丛林法则”,还有“契诃夫法则”(Chekhov Law)。契诃夫有一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但是,这个“70年间”,发生在二战以后。
在一战之前,不仅丛林法则一直有效,而且契诃夫法则也一直通行。一战之前,契诃夫之枪不仅威力巨大而且早已上膛,安安静静地等待第三幕的到来。
二是大国矛盾的愈演愈烈。
1849年,英国废除大部分航海法案;1854年,英国几乎废除了所有航海贸易限制。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非洲事务决议,即“所有进一步扩大领土,或者强占统治权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这是啥意思?
意思是英国要主导寰球进入自由帝国主义时代。而这个时代甚至要追溯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的策略,不再是抢殖民地,而是要维护自由贸易的规则。通过规则赚钱,比通过殖民地抢钱的效率,要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但,好景不长。
1870年,英国却进入新一轮殖民扩张。大英帝国也恰是在这个时候,登峰造极了,领土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公里。
为什么又去抢殖民地了?
因为法国去抢殖民地、俄国去抢殖民地,甚至连美国和德国也去抢殖民地了。美国把触角伸到了菲律宾。而一直不打算抢殖民地的德国,也出手了。不仅在非洲抢,而且抢到了中国青岛。
英国搞自由贸易赚钱,但是德国、法国和俄国把自家殖民地关闭了,英国还怎么搞自由贸易?一战之前,全球84%的陆地面积都被欧洲列强瓜分完了。蛋糕不能再做大,那就只能分蛋糕。但怎么分?
当时,盛行两种思潮:一个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简单说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个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简单说就是邻国人口一旦多了,那就一定会到自己家里抢粮食吃。
所以,各种修昔底德陷阱也就一环套一环。
在世界上,英国和俄国是一对儿修昔底德陷阱;在欧洲,法国和德国是一对儿修昔底德陷阱。而在德国看来,俄国和自己也形成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关系。
世界充满了矛盾,而彼此又充满了猜疑。关键是大家普遍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是我灭了你就是你灭了我。
三是民族主义的咄咄逼人
拿破仑之前,欧洲战争属于贵族战争。但是,拿破仑耍流氓了,带着法国平民吊打欧洲贵族,几乎称霸欧洲。虽然欧洲的贵族和国王干翻了拿破仑,但拿破仑的游戏规则却普遍开花了。
在拿破仑之后,战争该怎么打?
大家普遍开始发动平民上战场,要打就打举国战争。但是,怎么才能把平民动员起来、让他们为国征战?
就是民族主义。
我们是法兰西民族、你们是德意志民族,然后就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但凡打仗,就往死里磕。这时候,已经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问题了,而是非我族类、其人必诛。
尤其是德国,民族主义的故事,讲得特别强烈、特别变态。打仗,为谁打?不是为了皇帝,而是为了民族。这股劲头儿一旦上来,那就魔挡杀魔、佛挡杀佛。
而动员平民上战场,除了讲民族主义的故事,还要发给平民入场券,让平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于是,普选权出现了。平民可以一人一票选议员、选总理,甚至还能选皇帝。比如法兰西第二帝国就是被选出来的。
这么玩,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国王、贵族等传统精英说话不好使了,民族情绪压制民族理性;一个是国内政局一旦不稳,那就对外煽动仇恨、转嫁矛盾,民族情绪越来越强烈。
因为有铁路,所以才可以运送更多的士兵、输送更多的物资。但,召集士兵和征集物资的问题,怎么解决?就是用民族主义来解决。非我族类,不仅其心必异而且其人必诛。有了这股狠劲儿,那还有啥问题不能解决,真正实现了人定胜天。所以,一战的出兵规模,一万人干脆拿不出手,十万人都是小意思,百万人根本不成问题。
四是敏感地区的历史积怨。
这个敏感地区,就是巴尔干。巴尔干是一战的火药桶,也是一战的导火索。诸方矛盾全都汇集到于此。
首先是俄国,一门心思要打通黑海和地中海。为了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俄国跟奥斯曼帝国打了十次战争。俄国人的这股劲儿,比诸葛亮北伐还要坚韧,攒点儿钱就出去打一杖,打完了再攒钱,攒够了再出去打一仗。
其次是英国,英国死活不同意俄国染指地中海。在英国看来,地中海就是自家内海。其他欧洲国家就在地中海边上儿,这个可以忍,而且自家海军也能镇得住。但是,俄国不行。所以,英国直接把军舰开到地中海,用舰炮跟俄国对话:你敢过来、我就开炮。
第三是奥匈帝国,不仅跟俄国矛盾重重,而且也惦记着地中海。曾经的神圣罗马帝国,却连个出海口都没有。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在第十次俄奥战争以后,通过德国的调停,奥匈获得了地中海的出海口。
第四肯定是德国了。德国调停了一个柏林协议,把塞浦路斯给了英国、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给了奥匈,却唯独没让俄国拿到好处。俄国打了半天,人没少死、钱没少花,而被德国一搅和,竟啥好处也没有。所以,俄国既恨奥匈,又恨德国。
当然,还有一直欺负的奥斯曼帝国。但这家伙在当时只能任人宰割。不满意,但没本钱;想反抗,却没力量。然而,奥斯曼也是怒火满满。所以,德国一勾搭,哈里发就发出圣战指示,号召全体穆斯林跟英法死磕到底。但问题是民族主义才是主旋律,哈里发的指示不管用。
这种历史积怨在一战以前一直在积累。所以,巴尔干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火药桶。而随着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也就不得不开了。
折腾了四年多,欧洲列强们也没分出个谁胜谁负。最先扛不住的,肯定是参战的帝国们。因为帝国的动员能力太差,拒绝民族主义就等同冷兵器时代拒绝了骑兵、热兵器时代拒绝了枪炮。
于是,俄国扛不住了,爆发了十月革命,沙俄从此成为历史。奥斯曼也扛不住了,阿拉伯地区爆发了大起义。奥匈实际上也扛不住了。但是,盟友够硬,德国一直给它输血。
关键是德国,这家伙不仅内练一口气,即民族主义,而且外练筋骨皮,即军队强悍。
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还能把俄国打到残废。《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不仅搞没了沙皇俄国,而且还把新生的苏联封在了欧洲以外。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4年多。这个时间周期太长。所以,最后已经不是打仗的问题了,而是拼资源、拼耐力的问题。大家都在比谁更能扛。参战国的军队,天天隔着铁丝网、躲在壕沟里,然后当老鼠。出去拼杀不行吗?机关枪加铁丝网,在当时就是无敌的存在,进攻等同找死。
美国参战,瞬间扭转了西线主战场的僵持局面。这时候,德国军队还能打,但国家已经打不起。土耳其投降、奥匈投降,德国也只能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持续到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一战结束。但是,仅仅过了20余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在欧洲拉开序幕。这又是为什么?
一战以后,欧洲列强痛定思痛,集体认识到战争不能再这么打了。这么打,大家早晚都被打死。
英国是战胜国,但英国贵族在战后几乎成了绝户。因为英国的贵族军官的伤亡率比士兵还高。法国也是战胜国,但直接战死竟有百万人之多,国土还被打成了焦土。因为西线主要是在法国打。而战败国只能更惨,除了遭受战争创伤,还要遭受战后清算。
一场世界大战下来,德国、法国和英国的人口,损失了2%到3%,而且主要是年轻男性。战争成了谁也无法承受之重。
于是,欧洲列强们必须制定出新的国际秩序和游戏规则。简单说,以后大家有事说事,但不能再打仗。
这个战后国际秩序,就是《凡尔赛条约》。但《凡尔赛条约》糟糕透顶。《凡尔赛条约》所解决的问题,比它制造出的问题还要多。
最要命的,是理想主义过头的美国人。威尔逊抛出了一个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的概念,即民族自决。
威尔逊说:“任何地方有理性和道德责任感的人民,都可以选出独立自主的政府……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权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这就是美国的原则”。
但,民族自决这个概念的关键问题是啥叫民族。
凡是民族就能独立,那塞尔维亚没问题,它可以独立。但爱尔兰呢?爱尔兰独立,英国会同意吗?如果爱尔兰是英国内政,可以说不干涉别国内政,那么,奥斯曼帝国中会说希腊语的穆斯林,到底是算希腊人还是算土耳其人?
南斯拉夫王国,也就是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在战后独立了。但是,这地方却有好多穆斯林。对于这些穆斯林,民族自决怎么处理?
塞尔维亚说得非常轻松却残忍至极:塞尔维亚军队可以给波斯尼亚的穆斯林24小时,48小时也可以,让他们全部皈依东正教。那些不改信仰那就杀掉,我们以前就这么干过。
民族自决了,但民族跟宗教搅和到一起,你还怎么处理?
还有苏台德地区,本来说德语的人占多数。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那就应该归德国。但是,捷克非要切走。同时,波兰、意大利也从德国身上切肉。在德国割掉的八分之一领土上,有1300万德国人成了别国的“少数民族”。
巴尔干的历史积怨,有民族的矛盾,但主要是国家之间。而民族自决的新积怨,则是人与人之间。
一战后,土耳其被允许保留五万军队。希腊立即大举进攻土耳其。结果却被土耳其打得惨败。随即,土耳其就在士麦那,即今天的伊兹密尔,开始疯狂报复,屠杀了将近十万希腊人。而作为回应,希腊也对本国的穆斯林搞起了屠杀。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两国交换国民。而在被遣返希腊的130万人中,竟有70万人死于途中。
两次世界大战仅仅相隔20来年。
而在这20来年的时间里,欧洲爆发了27次政权更迭,以及难以统计的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期间,竟然有400多万人死于非命。如果算上俄国内战,那么战后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一战。
“这个世界上90%的坏事,都是好心人干的。而坏事中最坏的那部分,100%都是好心人干的”。依据理想、秉持理性、根据符号世界的抽象推理,不仅无法创造美丽新世界,反而创造了人间地狱。
一战后成立了国联,但美国没有参加。同时,苏联这个超级巨无霸,还被国际社会隔离了。这两个家伙的实力,早已碾压英法。所以,美国和苏联置身事外,国联也就只能徒有其名了。
国联徒有其名,那战后秩序还指望谁去维护?所以,最后仍旧是大国协调、大国竞争,甚至大国斗争。
一战前的矛盾还在存续、一战后的麻烦更为严重、新建的国际秩序先天脆弱,所以,二战也就难以避免了。
二战的必然性,要大于偶然性。
二战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的爆发,主要是因为日本。
一战以后,日本提出种族平等的主张,结果却被欧洲列强拒绝了。如果日本是只弱鸡,被拒绝也就被拒绝了。但问题是这家伙是当时的世界五强之一,俨然东亚一哥。这口气就没法忍。加之在巴黎和会上被各种羞辱,整个日本开始越来越不理性。
日本不理性,首先遭殃不是英法美,而是中国。因为中国离得近。先是九一八事变,再是七七事变,日本竟然全面侵华了。
日本侵略中国,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而且也挑战了战后国际秩序。这等同掀了英法美的桌子。而等广州、武汉会战之后,日本则直接威吓东南亚。英法美想不关注日本都不行。
但是,开战之前,日本是不理性的生气;而开战之后,日本则是不理性的疯狂。于是,日本第三次玩起了赌国运(第一次甲午战争,第二次日俄战争),直接把炸弹扔到了珍珠港,与美国开战。
二战在欧洲战场,主要是因为德国。
先是意大利这个战胜国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法西斯化,民族主义病态着发展。再是德国这个战败国仇恨满满,于是法西斯化,民族主义病态到疯狂。
一旦德国发疯,那就谁也拦不住。
希特勒刚开始是试探,但英法绥靖。而英法之所以绥靖,一是因为战后欺负德国欺负得太惨,心里有鬼;二是因为一战的记忆太深刻,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随即,希勒特从试探就走向了疯狂。
关键是德国的工业能力太强。英国搞工业革命,是先搞纺织再搞钢铁和铁路;法国搞工业革命,也是先搞纺织再搞钢铁和铁路。简单说,就是先搞轻工业再搞重工业。但德国一上来就玩重化工业和军火,也就是不管轻工业、直上重工业(苏联也是这个套路)。而当时的化学、电力以及光学等高新产业中,德国就是吊打一切的节奏。
所以,德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立即所向披靡。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而这时候,英法还在犹豫,试图祸水东引。但希特勒完全不给他们犹豫的时间。
主要是德国的战争,打得太顺手,弄完波兰之后,直接弄法国。法国战役也就打了一个多月,随后法国投降亡国。法国是主导战后秩序的大国,结果却一场脆败。那希特勒还客气什么?不吊打欧洲报仇,那就对不起欧洲的一群弱鸡。
在大清洗之后,苏联的战争能力已经外强中干。冬季战争,苏联进攻芬兰。结果,竟被芬兰打出了一比八的战损比,苏联伤亡将近40万人。你这还怎么能让希特勒不动心?于是,德国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进攻苏联、日本与美国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只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大。梳理完这些,我们也就能够洞悉二战为什么爆发了:
一战能够爆发以及能够打得如此惨烈的原因,不仅没被消灭,反而全被激化了。科学技术继续“寒武纪大爆发”,二战的科技水准又高出一战一个数量级;大国矛盾比一战还要尖锐,德国始终没被摁住,日本和意大利两个战胜国也是怒火中烧;民族主义更为极端,德国人仇恨满满、日本人和意大利人走向疯狂;历史积怨更为严重,甚至从国与国变成了德国人与法国人、日本人与西方人。
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仅脆弱,而且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德国政府认输投降,而德国军队和德国人民在心理上始终拒绝认输。对德国的处置,加深了本就不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失意、意大利被巴黎和会愚弄,这两个国家回去之后便失去理智。而对突破秩序的种种作为,英法一味绥靖而且心怀鬼胎,试图祸水东引;美国一味置身事外而坐看风云。
还有一个巨大变量,那就是经济危机。纳粹在德国的支持率,与德国的经济走势反向相关。德国经济上行,纳粹支持率下降;德国经济下行,纳粹支持率上扬。可以说,正是因为德国经济没有快速走出危机,才给了纳粹上台的机会。日本走向极端,也与经济危机密不可分。科技进步导致经济发展,但经济快速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输家。德国的工人、日本的农民,就是这些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