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6个冷知识:花3亿,拍90天,在宁夏1比1复制北非小国

《万里归途》6个冷知识:千名外籍群演惊动移民局,真实撤侨残酷——引言。

一不小心,《万里归途》的票房已经破了7亿了,还真没想到。

看完电影,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坐在影厅,不想起来。想回味一下,再回味一下,好好回味一下。

电影《万里归途》开篇,就让人身临其境,心情随着片中人物的遭遇,起伏落下,紧张焦虑,手心里捏着的都是汗。

电影不仅全程无尿点,还时时刻刻让脑子里有兴奋,心里面有激动,浑身上下更有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为什么《万里归途》这部电影这么好看呢?现在告诉你关于它的6个冷知识,也许,你就会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好看了。

第1个冷知识:张译、王俊凯其实已经是二搭

在电影《万里归途》中,张译和王俊凯各自扮演的角色,宗大伟和成朗不仅是工作上的搭档,在片中也有多处“对手戏”,激烈“交手”。

大家都被俩人“见招拆招”的默契所折服,虽然王俊凯演技略显稚嫩,但也跟着“百亿影帝”张译成长很多,根本就没有任何掉链子的迹象。

其实,俩人这次已是第二次合作。

早在今年4月,俩人已在杨冬执导、潘粤明友情出演的盗窃题材悬疑剧《重生之门》里,作为主演,搭档过一次了。

那是一部讲述刑侦队长罗坚(张译 饰演)在调查古画失窃案件的过程中,结识天才大学生庄文杰(王俊凯 饰演),两人联手屡破奇案的故事。

所以,这也是导演饶晓志这次找了他俩,再次搭档作为主演挑起《万里归途》大粱的原因。

因为放心!

第2个冷知识:宁夏沙坡头1比1复制北非小国

众所周知,电影《万里归途》这么大的阵仗和场面,再加上国外现在的疫情现状,根本不可能把剧组拉到异国他乡去拍摄。

所以,为了准确展现北非小国真实的风貌,郭帆安排美术置景组不断扩容,工作人员最多的时候一度达到小一千人。

为了追求观众眼中的真实,彻底还原北非风貌,饶晓志导演接手后还花费至少6个月时间,跑遍全国各地到处勘景。

细致到考虑国内的气候、光线角度、植被情况,能否拍得像国外?

最终,定景宁夏沙坡头(第一季《爸爸去哪儿》,林志颖、田亮、张亮、王岳伦他们带着孩子去当地取景录制过),让美术置景组亲手搭建出一座——按照1:1:比例,拥有70多标准栋建筑的北非小城。

所以,完成后的北非小国,大到每一个大型建筑,小到每一张糖果纸上,都有阿拉伯语的标识 。

即便是在地上随意飘落的纸袋,也一样都有很明显的阿拉伯标识。

甚至,饶晓志导演有时还会让鼓风机把地上的报纸、碎纸屑和塑料袋吹起来,每一张都要仔细检查一遍,有的时候,还会随机抽查,有点强迫症。

其实,那些都是美术置景组做的道具。

因为上面都有外文,是国外的标识。在镜头里出现的每一个画面,都必须符合国外的环境,如果说出现了不符合的植被,偶尔出现的中文字,那就需要视效在后期解决,要“保真”。

甚至服饰的面料、纹饰乃至做旧的程度,也都要求贴近电影《万里归途》故事的大背景。

监制之一,郭帆的“铁哥们”王红卫不断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感叹:

“所有的场景全都是实景,航拍也全是真的,因为它不是科幻,不是奇幻,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题材。”

有意思的是,彼时,当郭帆带着他的电影《流浪地球2》剧组,慕名前来参观《万里归途》时,小伙伴们都被惊呆了。

大家交口称赞,都说这个北非小国,让《万里归途》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

第3个冷知识:导演最初是郭帆,不是饶晓志

如果说以往大家谈到“铁三角”,那就是王刚、张国立、张铁林,如今,电影圈也出现了一个“铁三角”,那就是导演兼编剧郭帆、饶晓志和监制王红卫。

其实,电影《万里归途》最初的导演是郭帆,并不是现在的导演饶晓志。

当时,电影《万里归途》只是郭帆手中众多拍摄计划中的一个项目(而已)。

他为了做好这个项目,动用很多人去做大量采访。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也不是现在这样,原名叫《翻译官》。

而是他们在采访了大量的当事人(外交人员)后,调整了很多版,才有了现在这么一个雏形。

却没想到,万事俱备,东风,突然没了。

原来,郭帆突然有一天,“突发奇想”,不想自己做了,而是去找了老朋友饶晓志,想让他来导这个故事。

饶晓志一听很惊讶,想也没想就立刻拒绝了。

因为他当时对外交官,对撤侨,毫无概念。所以,他心里就想,如果自己接了,都不知道要拍什么,怎么敢接,怎么能接?

实际上,郭帆和他的团队已经为这个故事,采访了很多外交官。只是饶晓志并不知道此前郭帆他们所做的一切。

郭帆这个人,很拗,看中的人,绝不放弃。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郭帆的牛脾气上来,又去找饶晓志。没想到,饶晓志也是牛脾气。他仍然像第一次那样,又是什么也不说,就拒了。

过了一段时间,郭帆不死心,又找到饶晓志。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饶晓志都不知道该怎么“婉拒了”,话到嘴边,竟一时语塞。

当年,刘备找诸葛亮也不过三次而已。现在,人家郭帆也已经找他三次了,如果他再拒绝,那以后,还咋处?

所以,话到嘴边,饶晓志竟然来了一句:“行,那我就试试。”

饶晓志这人,也是个狠人。说不做就不做,说做,就一定要做好。

既然人家郭帆三次求他,而他也终于被郭帆触动,决定要做这个项目。

就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随便糊弄。

于是,“狠人”饶晓志开始补课,恶补大量外交官、撤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知识——常识,还有旧闻。

他不仅学,还研究,并通读了许多描述外交官故事的书籍,以及我国几次撤侨相关的报告文学、旧闻报道。

第4个冷知识:3个亿,90天,1000多个外籍群演,2000多顶帐篷

3个亿!

是《万里归途》这部电影的总投资,花了整整3个亿啊(其实就电影体量来宿舍玩,不算多)。

当初决定开拍时,因为各种原因,事实上留给《万里归途》演员进组拍摄加上后期制作的时间,只有90天。

而拍摄场地,却要在宁夏和青岛两地来回奔波。这些,都要耗费剧组大量时间。

1000多名外籍群众演员!

为了找到合适的外籍群演,饶晓志发动剧组人员,全国撒网,几乎找遍了全国所有的外籍群众演员,把他们集合在宁夏沙坡头,算人头竟然高达1000多人,因为这个事情,甚至引起了国家移民局的关注。

“也有人提出来过,镜头前面放几十个外国人,后面让人蒙头巾对付一下不就行了!但是要知道,IMAX摄影机是骗不了人的,一两个镜头观众发现不是老外,是中国人装扮的,观众就不信任你了。”

在监制王红卫看来,这事,就是笨功夫,得花大力气。

2000多顶帐篷!

饶晓志导演为了让美工组布置的难民营场景更加真实、震撼,特意在开拍之前就四处搜罗,找到了2000多顶各式各样的帐篷。

而且,还让美工组一顶一顶,都把它们都做旧。

“这种细节,没有办法做到流水线作业,就是一点点死抠,拍电影就是这样。”

第5个冷知识:真的有125名同胞吗?

在电影《万里归途》的海报中,有一张张译、王俊凯、殷桃等125名同胞,在戈壁矿山前的一张合影。

那是一张真实的现场合影,一张张不同年龄、不同表情的面孔,代表着一个个角色、一条条生命。

这125名同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群演,而是更多来自饶晓志话剧团的演员。

开拍前,饶晓志导演还专门把他们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大会,并亲自给他们每一个人都布置了作业。

而他自己也为这125个角色,准备了每一个人的“人物小传”,让每个角色都有故事,赋予他们真的灵魂。

另外,饶晓志导演还让演员们进行了负重徒步训练,体验穿越荒漠的真实状态,最终塑造出回家路上125个有血有肉的人。

现在,虽然电影票房已经破了7亿,但按照这个速度,创造国庆电影档新纪录,肯定没什么大问题。

第6个冷知识:片中反映的撤侨故事,是真的吗?

是真的!

比如,2000年所罗门群岛撤侨,2003年利比利亚撤侨,2006年东帝汶、汤加、黎巴嫩撤侨,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撤侨……

而发生在2011年的利比亚大规模撤侨,则是我国第1次动用军事力量撤侨。

其实,饶晓志在《万里归途》中还原的主要细节的来源,正是取材于这次撤侨的片段。

同样,这次撤侨也触动他的灵感最多。

2012年中非撤侨,2015年也门、尼泊尔撤侨,2016年新西兰撤侨,2022年乌克兰撤侨……

饶晓志在阅读、整理以及钻研郭帆此前搜集的资料和采访过程中,饶晓志感受到了许多让他内心触动,并且百感交集的细节。

比如,因为中国的强大,中国人在海外开始得到许多优待。当其他外国人过检查站时,会被无情地“特殊”检查,但对中国人——

检查过程中,却都很顺利。而且,有外交护照就更为方便。

但,有一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饶晓志。毕竟,他还是不了解外交官的工作,不了解撤侨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他心中的问题是,一位外交官,从表面看起来,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武力值。那么,外交官是凭什么,或者说他们是通过什么,才能把那么多的同胞,从一个枪战不断、战乱不止的国家,平安带回到我们的国家。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或者说有什么“法力”?这个过程肯定是艰难险阻,困难重重,并随时经历危险,可能送命……

饶晓志对此充满了疑惑,也同时充满了好奇。

而一个对事情充满好奇的人,就会打败一切。最终,饶晓志了解了这个过程,也解决了这个过程中所有的难题,然后,用他高超的电影艺术为我们呈现了出来。

现在,明白了吧,怪不得,这部电影,这么好看,原来幕后竟然是这样。

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真实的东西,才能胜过一切天花乱坠的胡编乱造。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