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5个细节:狙击手藏在楼顶欧洲王室聚齐,查尔斯撒最后一抔土

英国女王将和近千个亲人一起埋在圣乔治教堂地下,网友感叹不嫌挤吗——引言。

英国当地时间9月19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将正式举行。活动几乎持续一整天,会通过网络信号向全球直播,预计全球有接近一半的人数能看到英国女王葬礼的直播。

(贝克汉姆排队13个小时悼念女王)

英国上一次举行国葬还是1965年,为了首相丘吉尔举行的,比较大型的葬礼还有20年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伊莎白王太后的葬礼,但那次还不是国葬。

这次的“国葬”为什么做成了世界瞩目型的国际大事?无非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在位时间最久的英国君主,曾经跟不少国家的多任领导人共事过。所以,与其说这是英国女王的葬礼,不如说是英国外交历史上的一次盛世。

而我们也会极为罕见地在一次葬礼上看全欧洲王室的重要成员。

以往不了解欧洲王室的人,因为君主制的废除,以为世界上没有几家有王室的成员国了,没想到,欧洲很多国家仍保留着王室,而且这些王室成员,大多都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代。

瑞典国王、西班牙国王、挪威国王、丹麦女王,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代。荷兰国王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样,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后代。

在英国女王去世后,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成为了在世的唯一一位现任女君主。

另外,欧洲已经废除君主制的国家,比如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前王室成员,也将参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

有关欧洲王室之间的联姻,近亲结婚,保持血统的高贵,以往我们在看跟王室相关的影视剧里,能了解一个大概。

这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对欧洲王室来说,相当于自己家的远亲去世了,大家集体来参加她的葬礼,这既是外交上的礼仪,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体现。

因为是外交盛事,来了很多领导人和前王室成员,所以,安保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重要的位置。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至今,英国王室为了安排女王的葬礼等一系列(瞻仰)活动以及安保问题,花费了大约四五千万人民币,后续的花销还没有对外公开,但肉眼可见的是,钱花得如流水。

这段时间,在伦敦的外围就陆续有人会突然冲向人群,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最后他们都被伦敦的警方控制住了,警方事后也对外宣称,这并不是恐怖主义的活动。

有消息报道称,差不多有1万多名警察同时守护在伦敦内外,而身手敏捷的狙击手也会隐藏在楼顶,尤其在女王葬礼举行的当天。

因为前来瞻仰和送别女王的外国来宾,会集中进入大教堂里面,这段时间对安保来说,是最为严峻的。

除了安保问题以外,对于新上任的英国王室成员来说,这次葬礼的一系列“面基”活动,无异于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次考验。

查尔斯国王、卡米拉王后的日程,被排得满满的来的,一一要会见来参加女王葬礼的领导人们。

而他的儿媳——凯特王妃戴着女王生前最喜欢的部分首饰,在人群中穿梭,在招待酒会上,凯特王妃表现得落落大方,与自己的婆婆卡米拉轻声交谈。在一众嘉宾当中,凯特王妃身形修长、气质舒雅,她赢得了外媒的一致赞誉!

与被表扬的凯特不同,梅根则根本没有出现在王室招待外宾的公开场合里,她依旧不受英国王室的待见。

哈里王子和安德鲁王子也被部分英国民众批评道:一个已经退出了英国王室,一个因为丑闻事件而被逐出王室,两个人凭什么在这个时候可以穿起英国的军装,接受英国民众对王室的敬意?

而按照英国以往的历史,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不会火葬,也不会土葬,而是用500多斤重的铅制棺木下葬。

象征英国女王权力的王冠,会在葬礼结束后摘下

这个“下葬”并不是真的埋入地底下,而是把英国女王的棺木,放在圣乔治大教堂的地下,和英国王室以往去世的近千位长辈,安葬在一起。

有外国网友曾经留言感叹,圣乔治教堂下面已经“人员拥挤”,怕是将来轮到威廉王子这一代王室成员下葬的时候,已经没有位置给他们安葬了吧?

圣乔治教堂如果放在我们中国古代,就相当于是皇陵,里边陈列着英国王室历史上的很多前辈。

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有专属的陈列室,就是和她的父亲乔治六世、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妹妹玛格丽特公主,放在一起。

而在女王下葬之后,菲利普亲王也将从别的地方迁回到这个特别陈列室里。

在官方公布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行程表中,后面有一项就是留给王室成员的私人告别时间。

据相关报道显示,查尔斯国王将向母亲的棺木,撒下最后一抔土,此举视为他与母亲的彻底告别,从此他将独自面对王室的风风雨雨。

一次看全欧洲王室重要成员,狙击手隐藏在楼顶随时待命,哈里王子和安德鲁王子因为穿军装被英国部分民众批评,圣乔治教堂被网友感慨地下埋的人员拥挤,查尔斯国王将为母亲的棺木撒下最后一抔土……

以上5个细节,都将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上一一呈现。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