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印度天价嫁妆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当地时间7月4日,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发表了针对1960年至2008年间印度农村地区4万桩婚姻的调查结果。
该研究基于占印度96%人口的17个邦的嫁妆数据,结果显示,95%生女孩的家庭仍在支付巨额嫁妆。
在受访地区中,女方家庭平均向男方家庭提供价值约3.2万卢比的嫁妆(约合人民币2781元)。相较之下,男方家庭提供的彩礼平均价值5000卢比(约合人民币434元)。
这意味着,女方家庭提供的嫁妆费用约为男方家庭彩礼费用的7倍。
这笔开支对印度绝大部分家庭而言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报告显示,2007年,印度农村嫁妆的平均支出相当于农村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4%左右。
世界银行的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没有“婚姻市场、法律及妇女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巨大变化或结构性突破”,印度的嫁妆陋习可能不会有太大改善。
嫁妆陋习
早在1961年,印度政府便颁布了《嫁妆禁止法案》,明确将嫁妆定性为非法行为。但民间高嫁妆行为依然长期禁之不绝。
世界银行的研究称,嫁妆习俗盛行于印度所有主要宗教团体。穆斯林婚姻的平均净嫁妆仅略低于印度教徒,并且在整个研究期间保持稳定。相比之下,基督徒和锡克教徒的平均嫁妆高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
高价嫁妆在印度各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位于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严峻且持续的嫁妆通胀”,平均嫁妆金额为近年来各邦之首。而奥迪沙邦、西孟加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平均嫁妆则有所减少。“我们对这些差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释,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探索这个问题。”研究者之一的S Anukriti博士说道。
总体而言,1930年至1975年间,印度婚姻费用整体翻了一番,嫁妆的平均价值则翻了两番。1975年后,平均嫁妆规模有所下降。经济学家估计,1950年至1999年间,印度的嫁妆支付总额接近25万亿美元。
买新郎
在印度传统中,女子出嫁时父母须为她准备嫁妆,形式包括现金、金饰以及其他财物。《新印度快报》评论道:“从字面上讲,女人生命的价值基于她带来的黄金重量。”
天价彩礼的陋习源于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规定:施行内婚制,即同种姓间通婚。还允许顺婚,即高种姓的男子可以迎娶低种姓的女子。近代之前,印度的高种姓婚姻中已形成高嫁妆的风气,低种姓中则盛行男方支付彩礼的风俗。
近代之后,英国殖民者将源于古罗马的女性陪嫁习俗带进印度,助长了嫁妆是“上流社会”标志的风气。很多有女儿的低种姓家庭,为了改变社会地位,争先恐后与高种姓家庭结亲。
在这种风气下,高种姓男子成了“紧俏货”,坐地起价,不断抬高对嫁妆数额的要求。急于改变社会地位的低种姓家庭间相互竞争,社会上出现高价“购买”新郎的风气,最终形成全民参与的高嫁妆之风。
世行研究称,嫁妆与种姓地位呈正相关关系,高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嫁妆标准最高。
此外,印度女性社会地位很低,不被允许参加宗教活动。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也远远低于男性,在就业市场上与男性相比竞争力很低。
2018年各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调研结果中,印度以26.97%的数值垫底。这意味着,大约有2/3的印度女性需要依靠男性(大部分为丈夫或父亲)才能生存。经济的不独立使女性很难有话语权。
“嫁妆杀人”
高嫁妆的陋习令女方家庭承受莫大压力。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称,每次婚姻的嫁妆往往相当于家庭几年的收入,给女方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正如印度一句俗话所说:一家若有三个女儿,全部家产都败光。
不少姑娘因为嫁妆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而被父母厌弃,或者尚在襁褓中便被扼杀。家庭难以支付未来金额庞大的嫁妆成为印度“重男轻女”的原因之一。
此外,很多婆家因不满所得嫁妆而与媳妇、娘家发生争执,或因此虐待媳妇,导致不少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甚至失去生命。据环球时报援引《新印度快报》报道,印度每天大约有20名妇女死于嫁妆困扰。许多妇女被残忍杀害,以便丈夫能再次结婚,并获得“致命的高额利润”。
6月23日,据印度媒体报道,喀拉拉邦的一名24岁美女医生维斯玛娅·V·奈尔(Vismaya V Nair)疑似自杀。第二天,警方逮捕了她的丈夫基兰,指控其犯有“嫁妆死亡罪”。
奈尔死亡的几天前,她告诉亲人,自己的丈夫一直在虐待她,她已经无法忍受了。当地警方表示,这对夫妻去年5月结婚,基兰对奈尔父亲准备的价值100万卢比(约8.72万元人民币)的新车、1.25英亩(约5000平方米)土地和100枚金币的嫁妆十分不满。
根据印度政府最新数据,2019年在《反嫁妆法》下接获的投诉超过1.3万宗。喀拉拉邦2016年至2020年期间录得66宗与嫁妆有关的死亡案件,当中包括自杀,同期有超过1.5万宗“丈夫和亲属虐待”案。
女权主义者正在努力倡导高嫁妆的歪风改变,要求印度政府采取更多措施,例如审查华丽的婚礼、严厉惩罚任何提供或接受嫁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