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古籍《尚书·牧誓》中第一次记载了母鸡打鸣,原文: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意思就是母鸡要是打鸣的话,这个家庭就要破灭了,后来引申为“女性掌权,国破家亡”。正是因为这个说法,在许多农村地区,母鸡打鸣大都会被杀掉。
那么母鸡为什么会打鸣呢?我们先从公鸡打鸣的原理说起。
同样是鸡,为什么公鸡会打鸣,母鸡却只会“咯咯哒”?这还要从鸟类的发声器官说起,鸟类都会发出声音,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器官-鸣管,这个器官相当于哺乳动物的声带。鸣管的构成并不复杂,主要是由肌肉群(鸣肌)、软骨(鸣骨)、鸣膜以及半月膜组成的,当气流通过气管进入鸣管之后,鸣管中的鸣膜和半月膜振动便产生了叫声。
只不过,不同鸟类发出的声音不同,有的单调、嘶哑、刺耳,有的婉转动听,这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鸣肌的发达程度、鸣膜的厚度以及鸣骨的移动快慢。
鸣骨的移动快慢是通过鸣肌来控制的,所以这两个因素可以合二为一。南丹麦大学科恩-伊莱曼斯博士通过研究鸟类的鸣管发现,鸣肌越发达,在鸣叫时,鸣骨的移动速度越快,从而产生的叫声就更加的婉转,而且鸣肌还能控制鸣叫的音高和音量,而鸣膜的薄厚程度主要决定了发出声音是低沉还是尖锐,也就是控制音色的。弄清楚了鸟类的发声,我们再来看一下母鸡和公鸡发出的叫声为何差异很大呢?
问题就出在鸣膜厚度以及鸣肌的发达程度上,从鸡的鸣管解剖看,公鸡比母鸡的鸣膜要薄,这样气流在通过鸣管时,显然更薄的鸣膜发出的声音更加的尖利,其次,鸣肌的发达程度决定了鸣骨的移动速度,而公鸡和母鸡的鸣肌虽然都比较小,但是相对而言还是公鸡的更发达一些。因此,同样是鸣管,同样是鸡,公鸡就能“喔喔啼”,母鸡只能“咯咯哒”。其次,公鸡打鸣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呼叫同伴以及吸引异性的手段,所以几乎每天公鸡都会打鸣,而母鸡很少需要交流,所以它们只会在下蛋后或者受惊吓时,发出叫声。
母鸡为什么会打鸣?
上面我们说了鸡发声的原理,从鸡发声的原理看,只有母鸡的鸣管结构发生改变时,它们才会发出与公鸡相似的叫声,而想要母鸡的鸣管发生变化且靠近公鸡,就必须要“变性”,所以,母鸡打鸣其实是“变了性”。那么,好好的母鸡为什么会“变性”呢?这就用到了一个生物学概念“性反转”或者“性逆转”。性逆转简单地说就是雌性或者雄性个体转变为雄性或者雌性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的动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原本就必须要经历性反转的过程,比如黄鳝,黄鳝从卵中孵化后都是一个性别-雌性,随着不断的发育,当性成熟产卵完成后,雌性黄鳝体内的卵巢就开始逐渐的退化,与此同时其原本就分布在生殖褶上的原始精细胞开始发育,最终形成精囊,而原本的雌性黄鳝也变为了雄性。
除了黄鳝外,红鲷鱼、、石斑鱼、牡蛎等动物也存在性逆转的现象,从整体上看,性逆转通常发生在序列性雌雄同体(不同时具备两性的生殖器官,但是体内有雌雄的生殖细胞,只不过在一种生殖细胞发育时,另一种处于“封锁”状态,当一种生殖细胞的激素水平持续下降后,另一种生殖细胞才开始发育)的动物身上,而且一旦性逆转形成后,通常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黄鳝一旦变成了雄性,就再也变不回雌性了。
而母鸡打鸣其实也是这样的道理。首先,大多数雌性动物的卵巢都是成对的,在子宫的左右,一边一个。但是鸟类不同,为了飞行时减少身体的负担,雌性鸟类选择了发育一侧的卵巢,母鸡就是这样,它只有左侧有一个发达的卵巢,所有的卵细胞也是从这个卵巢生产出来的,而右边则是一个不发达的性腺,这个性腺实际上是雄性激素的“藏身地”,它在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是因为卵巢分泌的雌酮会抑制性腺的发育。
但是,当母鸡的卵巢因为外力或者疾病遭到侵害时,其卵巢功能异常,逐渐的丧失排卵的能力(也就是下蛋的能力),此时卵巢不再分泌雌酮,同时雌酮也无法再抑制右侧性腺,而右侧性腺之所以被抑制了,是因为它主要是由雄性激素控制的,当雌酮分泌能力变差,抑制能力减小后,雄性激素开始分泌,其右侧的性腺开始逐渐的变为睾丸。与此同时,母鸡开始出现公鸡的特征,比如鸡冠变大、羽毛开始变色(雄鸡比母鸡的羽毛更加艳丽,这是雄性激素和性选择决定的),并且其鸣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鸣肌变得强韧、鸣膜变的更薄,此时,母鸡就会发出公鸡一样的叫声。
母鸡打鸣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现象,而在以前,人们遇到难以解释的现象通常都会用“封建迷信”来解释,所以,母鸡打鸣才被当成了一种“不祥之兆”。但实际上,母鸡打鸣是一种病态的行为,最起码代表着它们的卵巢出现了问题,才会让右侧的性腺得以发育,从而有了雄性的特征,才会出现牝(pin)鸡司晨的现象。
母鸡打鸣其实就是个变性的过程,变成公鸡后,它与其他公鸡一样同样具备生育能力,所以,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大可不必惊慌,也不用着急杀了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