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长安一中老师吴雅莉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简单介绍下吴雅莉老师,20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西安市长安一中语文教师。获第九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主张用老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以自然大气的课堂,营造文字的语言场,再现文学的生动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思路:
 
  语文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新闻”学习的要求主要涉及3个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课标提出新闻教学应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发现新闻立场,发掘新闻内涵,培养思维的独立性。结合本篇新闻的特性,本课从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入手,使用对比阅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探究方式分析问题,学生能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二、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组合在一起。《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的不朽的名篇”,然而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精炼性”“倒金字塔结构”等特征在这篇新闻中体现得并不全面。如果单从新闻文体学习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本文的“文体学”价值似乎不足以涵盖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其回避和忽略矛盾,不如从这种“矛盾”和“间隙”入手,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探究本篇与一般常见新闻的文体特征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探究和建构这篇“新闻”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引导学生从文体的解构走向文本精神内涵的重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学习过《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洋》,了解新闻的基础知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较高,且在课前完成了学案,对文本已做了充分阅读,理清了文章思路,但他们对本篇新闻的独特的写作视角、多样的写作手法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对于零零后来说,战争格外遥远,通过本课可以启发他们反思历史,铭记历史,叩问人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四、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细节,能结合具体文本鉴赏本文的多重手法,如对比、正侧面描写及细节描写。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对文本理解、比较、分析,能总结概括本文中作者独特的新闻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体会新闻记者高度责任感、使命感;认识到真正直面人性的好新闻永远历久弥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语言细节,能结合具体文本鉴赏多重手法,如对比、正侧面描写及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对文本理解、比较、分析,能总结概括本文中作者独特的新闻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六、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案:
 
  预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导学案。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剪辑视频《奥斯维辛之痛》。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素有“死亡工厂”之称,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中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近一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参观者踏入奥斯维辛,记下自己的所想所感。
 
  二、梳理学生问题
 
  62年前记者罗森塔尔的这篇名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读完这篇新闻,你有什么困惑和问题吗?
 
  预设: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没有新闻,为什么能获得新闻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三、对比阅读
 
  比较一下老师写的和罗森塔尔的文章,依照优秀新闻原则,思考:假如你是评委?你把这个奖项颁发给谁?(选择颁奖原则中任意一个角度,如手法、视角、主旨等等,根据文本说明你的理由)。(PPT展示)
 
  原因一:多重视角,充沛的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记者有多重但又统一的报道视角:他既是“参观者”,又是“参观者”的“参观”的观察者,还是“导游”的观察者。他的写作已经无法只是冰冷的“零度”见证,而更是参与———作为整体人类反省的一员,记者消弭了文化与动机的裂隙,达成文化立场与价值立场的一致认同,整合了“人”的文化视野与价值立场,为所有的“人”提供的是“人类”的平台———普遍的人性意识与共同的人道价值判断的立场。
 
  追问1:为什么多重视角的报道能比单一视角的报道更加动人心弦?
 
  预设:打破“零度写作”,更能凸显作者对纳粹的批判,对人性的批判。(选择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追问2:为什么要按照参观者到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的顺序去写呢?
 
  从毒气室到焚尸炉、从死囚牢房到绝育室,这些地点的选择与顺序编排未必尽是参观者真实游览的事实顺序,却是作者阐发其“新闻真实”理念的写作顺序。这些地点分别代表着人类的生命权、生存权和生育权,这些最基本的人权是代表着人性与兽性、人间与地狱的最后分野。德国法西斯军人人性异化为狼性,囚徒人性异化为羊性。对“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房”“绝育室”的描写,对“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的描写,都表现了法西斯德国军人丧心病狂、道德沦丧,表现了他们的人性已经异化,他们是悲剧的制造者,是历史的罪人,然而“木然”的囚徒也是悲剧的责任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原因二:多种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
 
  文本1: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遗忘意味着危险和侮辱。”“为了今天的年轻人,为了明天将要出生的孩子。”是不是和鲁迅的忧愤殊途同归,是为了在忘却的救世主来临之前,告诉那些无恶意的闲人和无所事事的庸人。———而在罗森塔尔笔下,那些天真的孩子正在白杨树下嬉戏游玩。)
 
  文本2: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历史的阴霾逐渐散去,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才是奥斯维辛的本质,不能让它背负历史的枷锁难以前进。对未来依然要带着希望前行)
 
  文本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纳粹毁灭了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姑娘、毁灭了美丽而富有梦想的姑娘,这对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极具震撼效果。透过姑娘的微笑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纳粹可以摧残人的心灵,毁灭人的肉体,但是永远不能摧毁人们对美好希望的向往,不能摧毁人们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小结: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追问3:使用多种手法的目的是什么?
 
  原因三:召唤起全人类对灾难的记忆,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自省。
 
  追问4:奥斯维辛有没有新闻?
 
  (1)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也不可能有新闻。
 
  奥斯维辛发生的那些惨绝人寰的故事,即便是旧闻,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足够让人惊心骇目,足够让人愤怒。它超越了奥斯维辛现在甚至未来可能发生的任何新鲜事,成了人类永远的“新闻”,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斯维辛永远也不会产生新闻。如果有新闻,恰恰是人类的噩梦,意味着历史要重演。
 
  (2)没有新闻它本身就是新闻。
 
  因为在最有“新闻”的地方,别人都看出了“新闻”。唯独他却能看出在最有新闻的地方没有新闻,这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发现,独特的发现不就是新闻吗?于是当年人杀人的布满血腥的“新闻”与现今阳光明媚的旅游中心的“没有新闻”的形成强烈的对比,就形成了这篇新闻的独特视角。
 
  (3)揭示出历史本质真实的新闻将永远有新鲜感,永远是“新闻”,新闻的另一基本原则是“真实性”,更重要的是道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这样的旧闻,却那样重大,这样历久弥新,永远是鲜活的教材,永远在播放新闻。
 
  四、作者两次提到“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却带着“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写下了这篇新闻,后来这篇新闻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现在你继续做“普利策新闻大奖”的评委会主席,试着给这则新闻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四、复盘学生问题,课堂小结:
 
  在今天这个自媒体时代,新闻铺天盖地,作为社会、民众和国家的“喉舌”,媒体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真实地报道生活。而对于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知:在今天这个后真相时代,人们对热闹的追求,往往超过了对良知的追求;人们对情绪的追求,往往超过了对人性的追求,我们应该小心甄别,谨慎判断,以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八、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