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那些有名无实的地名

福州有“榕城”“左海”“三山”的雅称。
宋代太守张伯玉编户植榕,"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因此,有“榕城”之称。
古城福州东濒大海,古人以东为左,故也被称为"左海"。

福州城内三山矗立,护卫城池,于是,有“三山”之别称。

宋代以后,蔡襄、程师孟、曾巩、赵汝愚、梁克家、辛弃疾等诸多名人相继主政福州,励精图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福州遂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立,白塔、乌塔两塔对峙,闽江横贯城区,构成"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独特城市格局,因此,亦称为“有福之州”。

地名承载着历史、社会、时代、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当一个“怪异”的地名留下时,其背后必然有一段经历典故。

下面介绍福州有趣的地名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1秘书巷”不住秘书

福州,那些有名无实的地名

秘书巷口

这条巷名原来并不叫“秘书巷”,而是称作“善寿坊”。据说,宋代坊内住着一位善良乐观的陆氏老太太,年80余岁,健康无恙。州府遂将此坊定名为“善寿坊”。

但后来,此坊出了两名“兄弟进士”,分别为陆蕴、陆藻兄弟。兄陆蕴官至御史中丞;弟陆藻官至给事中。

据《榕城考古略》记录:因陆蕴、陆藻两兄弟都官至侍郎秘书,其官府就被称为秘书第,巷名称为“秘书巷”。

2打铁垱”无铁铺

福州,那些有名无实的地名

打铁垱小巷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福州农耕先进,造船业发达,农耕需要各种铁制农具,而造船需要钉子、铁锚等。这样一来,促进了福州打铁业的繁荣,打铁铺遍地开花。据此有一条小巷以打铁为业,特别是锻打的船钉最为著名。据称,这里锻造的船钉,即便旧船废了,船钉仍可以拆下来使用,制作各类小件铁制用具“废物利用”。因此,这条小巷以手工打造的铁制品闻名。日久天长,“打铁垱”之名传开,一直沿用至今。如今这里已听不到打铁声,也不见铁铺,只留下“打铁垱”的巷名。

3仙塔街”并无塔

福州,那些有名无实的地名

仙塔街口

仙塔街上并没有塔,那么为何称之为“仙塔街”呢?其实,仙塔街上原来确实是有座塔的,但不是称为“仙塔”。据《榕城考古略》载:“以塔得名也。”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扩建夹城时,新辟津门到左通衢的通道,因此称为“新路”。梁乾化二年(912年),丁戊山安福寺(今大觉寺)建七层木构“崇庆塔”,在“新开的路”上建了一座“塔”,因此称为“新塔”。此路得了“新塔街”的路名称谓,后因福州方言中“新”与“仙”谐音,久而久之,人们将“新”念成“仙”,在用文字表达时,就写成了“仙塔街”。清末,新塔毁了,但路名依旧保留下来。

4白湖亭”无湖亦无亭

福州,那些有名无实的地名

鸟瞰白湖亭

福州的地名“白湖亭”既没有湖也没有亭子,那么,为何称之为“白湖亭”呢?

其实,在明代,“白湖亭”确实是一个湖,当然湖水并不是白色的。只因湖中常飞来白鹭,白鹭在湖中戏水。白鹭栖息的湖,因此,称此湖为“白湖”。附近村民在湖边建了一座小亭,以便观赏白鹭。因此,将此处称之为“白湖亭”。星移斗转,湖水渐渐干涸,白鹭不再来了,亭子也荒废倒塌了,只留下地名。

5南门兜”无兜状

福州,那些有名无实的地名

南门兜

居住在福州的人都知道有个地名叫“南门兜”,因为此处是福州的“中心点”。但,为何称之为“南门兜”呢?

“南门”顾名思义,古时候的南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扩建福州城,修建了东、西、南、北门与水部门、汤门、井楼门共七座城门,南门就是当年留下的一座城门。

“兜”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释义是:1.口袋或口袋一类的东西;2.做成兜形把东西拢住。

可是,今天的南门“兜”并无汉字里的含义。

其实,南门“兜”的“兜”字是福州方言,念成“dao”。在福州方言里“dao”的意思是“街头路口”、“环绕周围”或“交通枢纽”。南门“dao”在福州方言的释义应该是“街头路口”。据说,古人远行,回到南门“dao”就算回到家里了。而计算与福州城的距离,也是从南门兜算起的。

6都司巷”是民居

福州,那些有名无实的地名

都司巷口

明朝时,都司是“福建都指挥使司”的简称,这个军事机构统领福建沿海卫所军,防守海疆,与设在建宁的福建行都指挥使司同为福建军事领导机构,都指挥使官阶为“正二品”(相当于副国级),军职相当于现代的警备区司令。

明洪武八年(1375年),福建都指挥使司公署就设在今天的“都司巷”内,可想而知,当年此地是最重要“军事禁区”,必然戒备森。如今,却成了普通百姓的民居。

7东湖”并无湖

福州,那些有名无实的地名

仅剩一幢标志大楼

福州原来有东、西两湖,西湖现在仍在,当然昔日的西湖比现在大许多,以至有个地名称作“湖前”的地方,但看不到西湖。据清朝的《福州府志》记载:东湖在府城东北二都。晋太守严高筑城时,与西湖同凿,以备旱涝,周回二十余里。宋庆历中,囗塞,至淳熙间,则尽为民田矣。今乡人犹有湖塍之号,旧属怀安,今并侯官。另一本《闽都记》也记载:晋安有东、西二湖,在冶城西北。晋太康三年置郡,诏治闽粤故城。坊城外凿东、西二湖,周回各二十里,引东北诸山溪水注于东湖。

由此可见,福州城里昔日确实有个东湖,湖塍(今洋下新村)的地名依在。即公元282年严高同时开凿东、西两湖,东湖到了宋朝时,湖水逐渐干涸,成为良田。今天只留下东湖的地名,以及“东湖宾馆”的标识。

但是,东湖的位置存在争议,因为根据史料记载,东湖的方位应该在今天的新店浮村一带。

8洋头口”无洋人

福州,那些有名无实的地名

只剩地名

福州有个地名叫“洋头口”,不但以前不住着“洋人”,现在也没有“洋人”,那么,此地为何称之为“洋头口”呢?

原来在福州方言里,此“洋”非彼“洋”。福州方言,“洋”指的是“田地”或“田野”。

据清代《闽都记》记载,地处福州市中心地段的洋头口,自古以来都是台江进入福州城区的重要道口。这里的“洋”共有18处,即:浦东洋、浦西洋、斗池洋、西洋、上河洋、下河洋,洋柄洋、双埔洋、长汀洋、帮边洋、荷泽洋、斗池头,坡尾洋、安淡洋、浦尾洋、水松洋、双浦洋、加洋。

洋头口的位置在今福州市台江区工业路和八一七路交叉口附近。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