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近年来,研究华侨历史的学者将“侨批”作为侨史的一项重要物证进行专门研究,“侨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两者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福建、海南等地。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侨批”源自闽南方言,“批”(读音:Pei),闽南方言将信叫做“批”,即“华侨的书信”。闽南、广东的潮汕、海南部分地方通用闽南方言,叫法几乎一样。因此,这个地区的华侨与家乡亲人的书信往来就称作“侨批”。“侨批”也有人称为“番批”、“银信”,“番”字,在闽粤指的是“洋”或“海外”的意思。不但在闽南方言、 广东潮汕话 “信”读成“批”,福州的十邑方言也是这样指称的。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侨批”出现于19世纪中叶,止于开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跨越了130余年,是近代华侨史亲人间通联的缩影。

有据可查最早研究“侨批”的是广东省汕头市“潮汕历史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始于1994年开始着手收集、整理、展出“侨批”,深受社会欢迎。2007年,汕头市有关部门将“潮汕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广东省档案局考虑到广东侨乡类似文献还有五邑银信和客家侨批,于是决定将三者打包,最后申报项目变成了「侨批档案」,并增加了闽南地区的侨批。潮汕地区建有侨批展馆,出版一本学术刊物——《侨批文化》,至今已召开了三次国际研讨会。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受到广东潮汕侨乡研究“侨批”的启发,福建泉州市也组织人员整理、研究“侨批”,2010年4月,闽南“侨批”入选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而后,泉州又将“侨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闽南“侨批”主要收藏于泉州市档案馆、晋江市档案馆以及民间收藏家手中。据统计,泉州市档案馆现有实物“侨批”2592封左右、扫描件3.1万余件,晋江市档案馆也有近2500封“侨批”。

据称,同时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还有敦煌写经、《本草纲目》(金陵版原刻本)、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档案文献等,由此可见闽南“侨批”的历史定位及价值。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6月19日,“侨批档案”终于成功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档案”之所以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与其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等有关。

“侨批档案”记载了华人华侨的移民史、创业史、爱国爱乡史,是华侨华人文化的重要历史档案。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早期的华人初抵他乡,一心想挣钱寄回家乡,便开始勤力营生,起早摸黑,有了一些积蓄后,这些海外“游子”就开始尝试委托回国的亲友或同乡捎带银信,以赡养家中的长辈妻儿,“侨批”就这样应运而生。

通俗地讲,“侨批”就是华侨华人与家乡眷属在通信往来过程中所产生的书信或汇款票据。“侨批”成为维系海外侨胞与国内亲人情感的纽带。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以及社会面貌和现状,是了解侨史的重要史料。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侨批”最初是通过回国探亲的同乡或亲友传递,后来发展到专门从事携带“侨批”者,俗称“水客”。“水客”以此为营生,从顾客托带的物品或钱财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发展到后来,厦门民间开设了“信局”、“汇兑信局”等专门从事“侨批”业务的行业,类似今天的邮局。海外亲友要将钱款书信寄到家乡的亲人,就无需再委托“水客”了,这样也不用担心“水客”跑路了(即携款潜逃)。

闽南地区的民间“汇兑信局”盛行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间,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50余家较为知名的“信局”。而“信局”最为集中的则开设在鼓浪屿这个只有1.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最多时大小“信局”多达20余间。有人戏称,“信局”比米店多,可见当年“信局”的繁盛。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从整理出来展出的“侨批”上看,每封“侨批”几乎都是字迹工整、书写笔法流畅、文句高雅通顺的书信,试想,在那个辛酸的年代,出洋谋生的几乎都是穷苦人家,别说写字,连识字都难呀。

其实,这些“侨批”几乎都是请人代写的,而收到“侨批”后,还得请人看信中的内容。于是,出现了“代笔”这个职业。

住在城里的人还好,可以请到“代笔”人,而住在偏远山区就不一定那般方便了。

据说,在闽南山区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海外亲人寄钱回国,就用这样表示: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简单画上信封,表示“寄”的意思;寄几块大洋,就画上几个。如上图,表明寄了两块大洋。

而家乡的亲人收到海外侨亲寄来的钱后,同样用画图来表示,回复。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简单画个双手,表示收到了,至于收到几块大洋,就用钱币图案表示。这样约定俗成之后,双方就心领意会了,也无需请人代劳写信。

南方侨乡的“侨批”文化

一封“侨批”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的缩影,“侨批”跨越千山重洋将游子与故土亲人紧密相连,将华人的传统文化写在这小小的“侨批”中,竟成了历史的见证。

参考文献:厦门侨批,潮汕侨史。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