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社会,以古代中国为例,由于气候原因,形成了地理纬度高的民族以游牧为主,而纬度低的国家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铸就了他们极强地与自然搏斗的能力,他们具有粗犷、开阔、宁静的个性,他们衣皮被旃裘,食肉饮乳,居毡帐,乘坐骑,衣、食、住、行、用与牲畜须臾不可分离。又因从三国时期、五代十国及明末清初的三个冰河时期,促使了游牧民族为了生存而大规模南下。以战争攫取农耕为主国家的粮食及生活工具成了游牧民族度过寒冬的生存方式。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融合导促使了西方既有自我文明的探索、冒险精神又有了农耕文明的严谨思维和缜密逻辑
农耕文明有着相对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使人产生依恋故土、不慕异地的观念,面朝黄土的人们,自然对土地的恩泽加倍地感谢.从而导致了思维的稳固性、封闭性和排他性。所以,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民族往往具有行为模式的从众,思维模式上的狭隘和单一,缺少个性和特点,缺乏着探索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比如说中国自古以来面临着的北方威胁,甚至被他们占领和统治。但农耕文明就像一个大熔炉,同化了他们,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农耕文明转变。也慢慢趋同于农耕文明。加上中国古代的执政者只注重固有的文明教化和政治斗争,再者轻商,所以产生不了颠覆性的科学进步。与西方工业化同时代的大清,小富即安,以天朝自居,自我封闭,禁锢人们的思想,也孕育不出创新的基因。
封建集权统治下的愚民政策的农耕文明社会,教育普及率极低,士兵忙着习武打仗,农民接触不到如此高深知识,手工艺者靠经验技术传承反复几千年,商人的商业模式也只是转手买卖,屯积居奇.再加上轻商政策,商人没能力也没资源或动力去搞什么科学创新了。毕竟古代并非是资本主义经济主导,书生困于研究前辈经典,混迹官场.哪有人搞科研吗?所谓科学技术是在前人书写的书本里去寻找规律,纯属经验性的积累;由于缺乏游牧民族般的性格,缺乏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新认知,产生不了变革性新理论,就不能形成系统性的科学以利于传承。所以,农耕文明所产生的科学技术,认知,缺乏深度和广度,发现不了事物的底层逻辑,也就不能作出颠覆式的顶层设计,在科学应用上也是处于初级状态,缺乏深挖求精的行动。
集“农耕牧耕海权文明”于一体的西方殖民引领的工业革命促进的科学创新和经济发达
而古代西方与早期逃到西方的匈奴、突厥.大月氏等,几百上千年的糅合,产生了如古代西方罗马、希腊、马其顿等“耕牧海”一体的文明。民族性格特点中既有游牧民族的粗犷开阔,又有着农耕文明的严谨思维。而耕牧文明的创新是耕牧并进,以农耕来培养严谨思维,以游牧文明来寻求和探索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不断地观察、假设和验证,在肯定和否定不断地修正而使其接近真理,随着不断推陈出新,发现新知并形成理论,逐渐地就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就是科学体系。
到了十五世纪,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优点,西方一次又一次对农耕文明的侵略扩张,殖民,从而确立了“海权文明”,而同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正处于明朝时期,由于执政者困于倭患实施了海禁近200年,导致我们由部分落后到全面落后。而西方文明在非洲,在南美的侵略和殖民,摧毁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结构,偏袒某些群体,并造成反殖民仇恨和国家内斗—想想现在的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国。在持续不断的战争状态下,任何文明都无法蓬勃发展一步落后就步步落后,经济发展如何保证呢?
所以,当今世界,为什么寒冷国家要比温暖国家发达。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牧耕文明、海权文明四大文明于一体,又经三百年的探索、发现,沉淀后,终于孕育出并迸发了颠覆世界的发明创新,从而推动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并与传统的农耕文明迅速拉大了差距。从而主导着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集四大文明加制度优势,中国将实现星辰大海的目标
而当今的中国,在以他们四大文明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制度优势,不断地在探索科学治理模式,以国家力量鼓励企业或个人创新,瞄准发达国家优势产业冲锋将技术科学化,技术科学化,科技产业化,产业金融化,金融产业化,不断循环转化。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量变引起质变,必将迎来突破性和颠覆性的科学创新.
只有当中国模式使中国变强大并引领世界时,才能去真正地帮扶欠发达国家,届时世界发展将相对平均,不仅助于联合国实现了千年目标,也会将人类文明带入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