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认为死而复生的柳树是介子推化身,于是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想起介子推“但愿主公常清明”的遗言,遂赐柳树为清明柳。并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
介子推死了,连带绵山的森林也跟着殉了葬。然而,火能够吞噬的只是肉体,介子推高洁的德行却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为了哀悼贤臣,晋文公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为了纪念介子推,人们甚至一个月都不生明火,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得名“寒食节”。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就此形成。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曾经烧死的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认为那是介子推转化,于是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想起介子推“但愿主公常清明”的遗言,遂赐柳树为清明柳。并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
最初的寒食节是在介子推的死难之日,即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日,恰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因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每逢过节,家家都会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后来,除了介子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春秋战国时期,因介子推割股奉君,丹心可鉴,后又退隐绵山,惨遭火焚,耿耿壮举,动地感天,所以后世人更愿意相信此节与他有关,因他而来。
有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因为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为了安全起见,古人就在这个季节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后来屡禁屡兴,唐代时,寒食节已形成全国性的法定节日,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从此成了华夏民族共同的节日,最终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成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介子推与寒食,就像屈子与端午,说到底都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一种民族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