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是中医“六淫”之一,“六淫”是中医理论认为的六种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现代医学早已抛弃这样的概念,认为很多外感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有些疾病,可能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致病因素,不代表将来找不到;有些疾病,导致的现象人们不理解,不代表专业人士也不解释不了。
坊间一直盛行“去湿气”治疗的说法。
有位朋友,男性,身高172厘米,体重95公斤,经常腹泻,大便不成型。
一次,去诊所拿药。诊所的医生对他说,你有湿气。
朋友问湿气是什么?
诊所的医生给他做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他说,你看像我们这里,每到梅雨季节,基本上天天下雨很少出太阳,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总有沉重的感觉。
人一旦沉重,就不会那么轻松了。
说着抓起桌上一块干燥的海绵,丢在桌子上,海绵弹了起来。然后,他把海棉丢到水里,拿起挤了挤水分,再次丢在桌子上的时候,海绵不再弹起。
“湿气”就是这样,让人有沉重、不爽、阴暗、冷、潮的感觉。
正常人大便之后应该觉得神清气爽,就像天空放晴一样;但是,有湿气的人大便之后,仍然会觉得排不干净,大便像粘在肠壁上一样,像天空随时还要下雨的感觉。
这样听来好像有点道理,且非常形象化。
人们所说的湿气重,大多数跟现代疾病中的一些慢性病有关,慢性病总是像阴影一样,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如肥胖症、胃肠道功能紊乱、湿疹、关节疼痛、肝病等。
在中医的诊疗体系中,肝炎通常归于“肝胆湿热”的范畴,跟“湿气”有一定的关系。
有湿气的人,中医会开吃薏米、红豆、茯苓之类的中药,虽然可能并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对于一种疾病的治疗来说,仅仅靠吃这些显然是没有循证医学依据的。
湿气这个概念跟很多疾病相关,如果推荐某一类药物去治疗,是不科学的。但是对于以上的疾病,做好个人的保健,可能会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首先,饮食方面。
禁荤腥油腻的食物,比如肥肉、火锅、油炸、熏制、腌制的食品,尽量少吃,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少吃海鲜。
少量多餐,一餐不宜过饱。
不能太咸,饮食清淡、容易消化,同时特别要注意增加粗粮、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其次,适当的锻炼。
运动有助于肠道的正常的蠕动,有助于便秘等症状的改善。锻炼的时候,要注意水分的补充。
不喝或少喝含糖高的饮料。少喝可乐。
锻炼之后要注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锻炼的度要把握,不能太过于疲劳。
最后,慢性肝病的患者,不建议中药治疗。
很多中药的成分不明,有可能会加重肝损害,甚至还可能导致肾损害;不但去不了湿,反而可能会加重所谓的“湿气”。
隔壁老杨的小结:
湿气是一个民间说法,虽然在形容某些疾病的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但是,认可湿气这种说法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使用一些无效但又费时、费力、费钱的治疗方法去治疗。
生活保健方面,要尊重科学规律;有相关的疾病,要以现代科学的观点去看待,该怎么治疗还怎么治疗,而不要渴望一些秘方能够创造奇迹。
友情提醒:拔罐是去不了湿气了,拔罐拔出来的水泡,是损伤导致的。